本網訊(通訊員 李嚴軍 劉瑛)“九嶷山上白云飛”,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名句。可不知道的是,在寧遠縣九嶷山下,這里常年養殖的兔子達100余萬只。九疑山兔作為湖南省唯一的地方家兔品種,被列入國家級動物遺傳資源,并成功獲批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。活蹦亂跳的九疑山兔,撬動起了3億元的大產業。
十月兔兒肥,寧遠縣九疑山兔產業園舉辦了一場熱熱鬧鬧的養殖擂臺賽,結合養殖兔子的時長、品相和重量等,評審團和觀眾評委選出了今年的“兔王”,獎品是四只種兔和一袋飼料。“我一年賺得也不是很多,才二十來萬。今后爭取擴大規模,明年賺個50萬。”抱著一等獎養殖戶王俊開心地說道。
九疑山兔因產于九嶷山而得名。史料記載,寧遠人養兔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清年代,1753年清朝修訂的《寧遠縣志》記載,“畜牧之屬,牛、雞、豕(shǐ)、騖(wù)、犬、羊、兔”。20世紀六七十年代,寧遠縣存籠的九疑山兔達11萬只。可到了90年代初,因為批量引進國內外肉兔良種,寧遠九疑山兔養殖遭到重創,幾近“消失”。2021年底,肖志標參與了九疑山兔普查。當年,普查專家統計九疑山兔總存欄14672只,已屬瀕危物種。“我們從全縣十多個鄉鎮搜集了400多只個體健康、血統純正的九疑山兔,建立了保種場。經過兩年多繁育,現在已經有1000多只種兔,為全縣養殖戶提供優良的、血統純正的九疑山兔種兔。”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高級畜牧師肖志標介紹道。
在這棟現代化保種場的兔舍里,有白、黃、棕、黑、灰、花六種毛色,1000多只純種九疑山兔,每只種兔的耳朵上都有一串數字編號,稱為耳號。“每一只兔子耳朵上的耳號,就相當于它的身份證,包含了出生日期、性別、家系等信息。耳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系譜檔案,也便于我們篩選有優勢種兔用于留種。”九疑山兔保種場技術場長楊聯熙說道。
寧遠人歷來有愛吃兔肉的習慣,得益于溫和的氣候和豐富的牧草資源,兔子自然成了寧遠人飼養家禽中的一員,也是寧遠農民的經濟來源之一。
雖然九疑山兔適應性、抗逆性強,且粗放飼養成活率高,但繁殖性能低、生長速度慢,養兔子成了老百姓的副業,養殖散戶逐年減少。當地引進了一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,采取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模式,發展了十多家的養殖基地和大戶,總出籠量超過400萬只,產值超過3億元。養殖場均采用標準化兔舍,包括給水和清糞等,都是自動化控制。“這是一個恒溫車間,基本上保持的溫度是在15度到30度之間,24小時的溫差不超過5度。我們的兔子住得都是空調房。夏天氣溫升高,自動打開風機和水簾,控制在30度以下,冬天自動關閉,氣溫保持在15度以上。我們提供種兔、提供技術,現場的籠具設計,達到一種全進全出的模式,就像流水線一樣生產,49天一批,75天出欄。”九疑山兔產業園生產負責人王明說道。
依靠現代化養殖技術,1只九疑山母兔一年可以產7胎,每胎6到8只仔兔,一年可以孕育商品兔40只以上。“像我們合作社1500只種兔,三個人就可以管理過來了。年出籠6萬只,相當于每一個人可以飼養出籠2萬只商品兔。標準化養殖使我們成本降低了,效益自然上來了。”原本在廣東有份穩定收入工作的王俊,看中了九疑山兔養殖的商機和前景,辭職回鄉后,創辦了九疑山兔養殖合作社,利用現代化養殖技術將兔子養殖從副業轉成了主業。養殖的兔子越來越多了,銷售卻成了難題。經過不斷拓展,王俊蹚出了銷售新路子。“我們采取分階段銷售,像我們20天左右的兔子作為寵物兔賣,兩個月左右的兔子達到四五斤,賣到四川深加工成休閑食品,三個月左右的兔子作為食用賣到廣東市場。”王俊介紹道。
除了外銷,寧遠本地也涌現出嶷鳳農業、康德佳公司等深加工企業,研發不同風味的兔肉系列產品和預制菜,原本幾十元一只的兔子,現在可以賣到近兩百元。“我們的烤全兔以九疑山兔為原材料,經過了12道工序,以秘制鹵料鹵制,加茶油烘烤,現做現發,口感細膩,麻辣香酥。”湖南省康德佳林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歐陽慧說道。
9月21日,在成都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兔業發展大會上,寧遠縣簽訂了500萬只肉兔全產業鏈項目投資協議。此外,將文旅、餐飲融合一體的寧遠縣兔文化產業園也建成在十一國慶期間開業。
“全兔宴菜品已上齊請大家品嘗!”新鮮食材,炒、炸、烹、蒸,10道兔肉打造成的全兔宴成了當地的潮流美食。低脂、高蛋白的兔肉受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愛。
為了擦亮九疑山兔這塊金字招牌,寧遠縣在種兔繁育、全產業鏈加工、農業保險等方面全面給予扶持。到2025年底,全縣年出籠肉兔達到1000萬只,年肉兔屠宰加工500萬只以上,形成一個年產值10億元以上的大產業。
來源:寧遠縣融媒體中心
作者:李嚴軍 劉瑛
編輯:周敏
本文為寧遠新聞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xinmaozhan.com/content/646754/99/1311596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