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網訊(通訊員 李嚴軍范姜茜子 蔣柏順)烤煙作為寧遠的支柱產業,不僅有著深厚的種植歷史,更憑借可觀的經濟效益、顯著的社會效益,成為推動鄉村振興的“產業引擎”。這片九嶷山下的“金葉子”,究竟如何致富萬家?
時下,正是煙葉收購的繁忙時節。在水市鎮煙葉收購點,種煙大戶正按照預定時間有序交售今年的新煙。“今年收成可以,種了一百二十多畝烤煙,單價還可以有十八、九塊,除開成本可以賺得到一二十萬。”寧遠縣水市鎮下立洞村種煙大戶何四忠說道。
金黃的煙葉不僅讓煙農賺了錢,還為村民帶來了家門口的就業機會。從烤煙育苗,到煙苗移栽,再到田間管理、集中烘烤,大半年時間里,僅這位種煙大戶就帶動了四五十位村民務工,支付的勞務費超過30萬元。“我在家里幫大戶種煙、管煙、選煙,女工有100塊錢一天,男工有120塊錢一天。還可以照顧小孩、老人,做起也蠻開心。”寧遠縣水市鎮下立洞村村民蔡秀英開心地說道。
今年,水市鎮共種植烤煙10200畝,預計收購煙葉2.7萬擔,是寧遠縣種煙面積最大的鄉鎮。憑借扎實的產業基礎和突出的富民成效,水市鎮還被評為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。“我們鎮加大煙基項目建設,提高煙葉生產補貼力度,穩定煙葉生產規模。每年創造5000萬以上的煙葉生產值,帶動上萬人增收致富。”寧遠縣水市鎮一級主任科員鄭霖杰表示。
一片金葉子,能為煙農帶來紅票子。這份收益的背后,離不開烤煙產業的“專業化”支撐 ——從集中育苗到集約烘烤,從品質把控到品牌打造,標準化的流程讓九嶷金葉的“含金量” 越來越高。
在柏家坪鎮左壩煙農專業合作社,“專業化”讓烤煙生產告別“單打獨斗”,走向集約化發展。“我們從種出來以后,全權交給合作社,給我們烘烤、分級,烤出來質量又好,等級又高,品質又好。相比我們自己烤,以100畝為例,多那么3萬到5萬塊錢收入。”寧遠縣柏家坪鎮大路尾村種煙大戶歐陽紅斌表示。
目前寧遠縣已成立12家煙農專業合作社,覆蓋全縣主要烤煙種植區。通過合作社的“農機共享”“抱團發展”,不僅實現了烤煙產業的減工降本、提質增效,更讓先進技術、優質資源直達田間地頭,為九嶷金葉筑牢了根基。
“從選育到大田管理,再到采摘烘烤,每一環節都制定了嚴格的技術標準,通過技術員的悉心指導和合作社的專業化服務,烤煙的上等煙比例逐年提升。”寧遠縣柏家坪煙葉生產收購站初檢員胡超說道。
寧遠縣的氣候條件適宜烤煙的生長,農戶種植烤煙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。由于烤煙用水、用肥量大,對基礎設施要求高。寧遠縣統籌推進糧食生產和烤煙產業高質量發展,著力構建“煙田即糧田、煙農穩糧農、煙業促稻業”的協同發展格局。目前,全縣已建立基本煙田永久保護面積11萬畝,通過推進“以煙穩糧、以煙促糧”的融合模式,實現了耕地資源的有效盤活,為保障糧食生產提供了產業支撐。在灣井鎮萬畝水稻示范基地,如今渠相通、路相連,不僅滿足了烤煙種植需求,更讓水稻種植也享受到了便利。
寧遠縣灣井鎮田心村種煙大戶李香權說:“以前田埂路不好走,我們運肥料、摘煙葉都要靠人工挑。現在那個煙基工程修好了,農機、貨車可以直接開到田邊,節約了很多人工。另外就是灌溉渠也修好了,不管種水稻還是烤煙都省時了,省心了。”
為給寧遠烤煙產業注入“科技動能”,2023年,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在灣井鎮周家壩村建立科技小院。兩年來,圍繞“煙稻輪作”模式,科技小院的師生們開展科研和實踐推廣,讓烤煙產業與生態保護實現了“雙贏”。
“煙稻輪作是一種生態友好型種植模式,上半年種烤煙留下來的養分可以促進水稻的生長,從而減少水稻的肥料投入,而水稻生長的過程中又能夠殺死土壤中的烤煙病菌,為來年的烤煙種植打下良好的基礎,從而形成一種煙養稻,稻護煙的良性循環,既保護了生態,又能提高農戶的綜合收益。”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學生彭浩渺表示。
2024年,寧遠縣共實現煙農總收入3.43億元,惠及1520戶煙農,戶均收入達22.57萬元。種植規模與收購總量已連續十二年穩居全省第二、全市第一。
2025年,寧遠縣共種植烤煙7.01萬畝,預計可收購煙葉18.03萬擔,“九嶷金葉”有效促進了煙農增收、財稅增稅、產業增效。
如今的寧遠,不僅有九嶷金葉帶來的豐收喜悅,更有煙稻輪作模式下萬畝稻田的勃勃生機。從一片煙葉到一個產業,從一個品牌到萬家致富,寧遠的烤煙產業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美好篇章。
來源:紅網
作者: 李嚴軍 范姜茜子 蔣柏順
編輯:廖芷誼
本文為寧遠新聞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xinmaozhan.com/content/646943/59/152819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