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網訊(通訊員 何勇輝 駱麗霞)隨著氣溫回升,在寧遠縣各田間地頭里看到,各類智能農機大顯身手,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,農戶們搶抓有利天氣忙著早稻插秧,為來日豐收播下希望,跑出春耕生產“加速度”。
在寧遠縣桐山街道崇德村萬畝綜合示范片基地里,一片繁忙的生產景象。數臺大型拋秧機在水田間來回穿梭,隨著機器的快速移動,一行行嫩綠的秧苗被精準、整齊地拋入田中,在陽光的照耀下,泛起層層綠意。種植大戶黃懷望有著十多年的種植經驗,多年采用機械化運作讓他嘗到了糧食生產的甜頭,今年種植早稻1000畝,在崇德片區就承包了450畝。“今年早稻我們全部采取機拋秧,機拋秧省時省工,生長迅速,產量高,我們這個機拋秧大約在4月15日前全部完成拋秧任務。”黃懷望說道。
機械拋插秧的大力推行,也讓許多在家的農戶看到了商機。呂春德今年59歲,長年在外務工,早在七年前開始學習拋插秧技術,并購買了多臺農機,如今的他成為周邊有名的農機操作手,并加入了農機合作社,每日穿梭在田間地頭。“機拋一天秧可以搞二三十畝,人工插一天,插半畝田都了不得了。講計件的話,我們這應該是45元每畝,自己請小工。”農機操控員呂春德介紹道。
為了落實早稻生產面積,降低農戶種糧成本,寧遠縣各鄉鎮都出臺了一系列獎補政策,從機械購買、育秧、稻種都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,鼓勵農戶科技種糧。“我們采取集中育苗育秧,大戶帶散戶,鄉政府實行以獎代補,大力推行機械化服務。目前,全鄉機械化服務達到95%以上,有效的降低了村民種糧成本,大大的提高村民種糧積極性,確保早稻生產面積有效落實。”寧遠縣桐木漯瑤族鄉黨委委員、宣傳統戰委員、副鄉長彭杲云表示。
近年來,寧遠縣秉承“藏糧于地,藏糧于技”的發展理念,因地制宜,著力推廣中小型、輕便式、智能化適合丘陵山區的先進農機裝備,大力推廣糧食生產精量化播種和精細收獲減損技術,建立水稻、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,全面推廣插(拋)秧機使用北斗智能終端。大力推廣“共享農機”模式,建設1個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中心,新增家庭農場 30 家,為全縣糧食生產種植提供強有力的政策、技術和服務保障,確保全縣17.2萬畝早稻生產有序進行。
“我們大力提高農機裝備水平,全面推廣插拋秧機北斗裝備使用智能終端,通過開展機插機拋秧培訓,提供技術指導,落實補貼政策,推行‘十代’社會服務化模式,全縣機械化作業率超過86.5% ,部分鄉鎮達到95%以上,推動全縣水稻生產向機械化、規模化、高效化方向發展。”寧遠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劉鮮珍說道。
來源:紅網
作者:何勇輝 駱麗霞
編輯:李芳
本文為寧遠新聞網原創文章,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。
本文鏈接:http://www.xinmaozhan.com/content/646948/91/14854849.html